澳門媽閣四寶亮相文博會:百年工藝再現葡式烘焙精髓
近日,第十九屆中國(深圳)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(以下簡稱“文博會”)盛大開幕,澳門展區以“媽閣四寶”為主題,展示了獨具特色的葡式烘焙工藝,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。作為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之一,“媽閣四寶”不僅承載了百年曆史,更展現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。
一、媽閣四寶的百年傳承
“媽閣四寶”指的是澳門媽閣廟附近傳統餅家製作的四種經典葡式點心:杏仁餅、老婆餅、雞仔餅和葡式蛋撻。這些點心融合了葡萄牙烘焙技藝與嶺南飲食文化,歷經百年傳承,已成為澳門美食的標誌性符號。
名稱 | 主要原料 | 工藝特點 | 歷史淵源 |
---|---|---|---|
杏仁餅 | 杏仁粉、綠豆粉、糖 | 手工壓制,炭火烘焙 | 源自葡萄牙傳統杏仁糖果,19世紀傳入澳門 |
老婆餅 | 冬瓜蓉、豬油、麵粉 | 酥皮包裹,多層口感 | 結合廣式點心和葡式酥皮技術 |
雞仔餅 | 南乳、肥肉、麵粉 | 鹹甜交織,風味獨特 | 澳門漁民傳統乾糧演變而來 |
葡式蛋撻 | 雞蛋、牛奶、酥皮 | 焦糖化表面,奶香濃郁 | 由葡萄牙修女發明,20世紀在澳門改良 |
二、文博會現場盛況
在文博會澳門展區,四位年過六旬的傳承人現場演示了“媽閣四寶”的製作過程。據統計,開幕首日就吸引了超過5000名觀眾參與互動體驗,相關話題在社交媒體上的閱讀量突破200萬次。
數據指標 | 數值 |
---|---|
展區日均參觀人數 | 約3000人次 |
現場試吃分發數量 | 超過8000份 |
合作意向簽約 | 23家企業 |
媒體報導數量 | 58家主流媒體 |
三、非遺保護的創新實踐
澳門文化局負責人表示,本次參展是“非遺活態傳承”的重要嘗試。通過數字化展示和互動體驗,讓年輕一代更直觀地了解傳統工藝。同時展出的還有AR技術復原的“1920年代澳門餅鋪場景”,觀眾掃碼即可穿越時空,感受百年前的烘焙場景。
值得注意的是,展區特別設置了“非遺研學”專區,邀請大灣區中小學生參與製作體驗。數據顯示,研學活動預約率高達95%,反映出傳統文化教育的新需求。
四、產業發展的新機遇
隨著“澳門創意城市美食之都”建設的推進,“媽閣四寶”正從傳統點心向文化IP轉型。目前已有文創企業開發出相關主題的盲盒系列和數字藏品,單款產品線上銷售額突破百萬元。
衍生產品 | 開發形式 | 市場反響 |
---|---|---|
非遺盲盒 | 微型工具+原料包 | 預售3天售罄 |
數字藏品 | 3D建模動畫 | 發行量5000份 |
聯名禮盒 | 與故宮文創合作 | 訂單量突破2萬 |
五、文化交融的當代價值
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專家指出:“媽閣四寶的獨特價值在於它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活態見證,又是中西文化對話的生動案例。”這種經由時間沉澱的文化融合,為當代文化創新提供了寶貴範式。
文博會期間,澳門代表團還宣布啟動“非遺青年傳承人培養計劃”,預計未來三年將投入1000萬澳門元,支持傳統技藝的創新轉化。有分析認為,這種“文化+科技+產業”的模式,或將成為非遺傳承的新方向。
隨著閉幕式臨近,“媽閣四寶”展區依舊人頭攢動。這份源自百年的甜蜜滋味,正通過文博會的平台,書寫著傳統文化當代傳承的新篇章。
查看詳情
查看詳情